4月23日是第22個“世界讀書日”,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,中文書籍也受到了外國人的喜愛。據《2015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》顯示,2015年,中國向世界出口1278.75萬冊、5221.67萬美元圖書,輸出圖書版權7998種。
各國爭相引進中國書籍
今年2月,中國和印度經典著作翻譯工作傳來好消息。據印度漢學家狄伯杰教授介紹,《四書》《駱駝祥子》《活著》《看上去很美》等書印地語定稿翻譯已經送交出版社準備出版,另外,季羨林的《中印文化交流史》、巴金的《家》、阿來的《塵埃落定》等書的印地語翻譯工作也將截稿。這些書籍的翻譯和出版,代表著中印經典翻譯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,是中印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又一例證。
而在泰國,中國暢銷小說《羋月傳》泰文版本月亮相曼谷國際書展。該書泰文出版社——暹羅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說,他們每年都會引入10部到12部中國小說,其銷量皆高達發行量的70%。
暹羅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代表思迪德說,在諸多被譯成泰文的中國小說中,擁有厚重歷史背景的作品因凸顯獨特中國文化底蘊而常居銷量之冠。小說《羋月傳》在中國國內的熱度引起了他們的注意,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火爆更增強了他們將該書引入泰國的信心。他相信,《羋月傳》將會在泰國掀起“羋月熱”。
在歐洲,瑞士譯者林小發(中文名)憑借其翻譯的《西游記》首個德文全譯本,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。這是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。
在此之前,德語世界原來有《西游記》的兩種譯本。一種是1962年翻譯出版的《西方朝圣》,依據是中文原版及一百回俄文譯本,但采取總結性的翻譯方式,諸多的詩詞、回目、對話等均被刪除。另一種轉譯自1942年出版的英文節譯本《猴子:中國民間小說》。《猴子》由英國漢學家阿瑟·韋理英譯,胡適作序,翻譯了原書100回中的30回。英譯本主角名叫“猴子”,沒有回目,也未翻譯詩詞。
中文書籍走出國門關鍵在翻譯
把母語翻譯成外語之后很難符合外國人的閱讀習慣,這是國際翻譯界的共識。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表達問題,因為在一般語言表達能力之上,要有文體、風格的意識,要熟悉并且把握學術語言規范等其他許多方面。學習外語達到能夠基本表達意思,并不是很難,但能夠做到像使用自己母語那樣使用外語,尤其寫作能達到正式發表出版的水平,不是不可能,卻也不是容易做到的事。
如何將漢語文學作品準確地翻譯成外語,北京大學世界傳記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趙白生提出了新的翻譯模式。一個中國人跟一個外國人一起翻譯,兩個人在翻譯中互相切磋。“比如翻譯荀子相關書籍時,有很多古文,外國翻譯不一定懂,中國翻譯可以告訴他,中國翻譯譯后,外國翻譯進行潤色。平時翻譯通過電子郵件交流,假期可以見面互動。”
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、上海大學英美文學與翻譯教授朱振武也認為,圖書走出去的路上,翻譯是一塊大的絆腳石,但可以進行中外合作翻譯,就好像楊憲益與他的英國夫人戴乃迭共同翻譯《紅樓夢》取得成功一樣。
中國圖書“走出去”更要“走進去”
據中國圖書進出口(集團)總公司總經理張紀臣介紹,2016年開展的“全國出版社走出去情況調查”結果顯示,2010—2015年間,全國版權輸出數量年平均增長率超過20%。但全國僅有一半出版社輸出過圖書版權,版權輸出地是78個國家,僅占全球國家的40.4%,且其中30個國家引進版權數量低于10種,排名前8位的國家和地區引進量占73.6%。同時,我國圖書走出去仍以實物出口和版權輸出為主,數字出口和海外出版有待形成規模;海外客戶多為中文書店、華文學校、大學和專業圖書館。
中國圖書在海外銷售,如何運作也是一個大問題。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圖書在中國的大賣,正是由于先有系列電影的火熱,才推動了圖書的銷量,如何形成產業鏈也是中國出版業缺乏的能力。
作家、文化評論人韓浩月等專業人士則強調,中國網絡小說要想全面打入歐美主流市場,在保證作品質量的前提下,還需要國內相關企業做很多的工作,比如采用影視改編等手段來使網文的影響產生化學反應、加強作品版權保護,以及完善發行渠道等。
(綜合人民日報、新華社、澎湃新聞網消息)
杭州中譯翻譯有限公司客戶服務熱線:0571-88272987 | 杭州中譯翻譯有限公司服務質量監督/投訴郵箱:122137685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