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有細心網友南京地鐵1號線鼓樓站的英文標注十分奇怪,不是漢語拼音“GULOU”而是“GOULOU”。多了一個字母“O”,意思卻大相徑庭。并且該網友還指出,鼓樓站部分出入口標識上,4號線的英文標識為“Line 1”(1號線),讓人難以理解。而關于鼓樓站的翻譯,也有網友意見不同:“貌似鼓樓在英文翻譯上對外就是Goulou,就像麒麟叫Chilin一樣。”記者了解到,“麒麟”翻譯成“Chilin”是按照威氏拼音法翻譯的。那地名“鼓樓”的翻譯是否也是如此?
威氏拼音曾是主流翻譯法
記者查閱資料發現,《漢語拼音方案》出臺之前,中國人名和地名在外文中的翻譯是比較混亂的,但比較流行的是使用威妥瑪式拼音法,簡稱“威氏拼音法”。
比如“功夫”,被翻譯為“Kung fu”,“茅臺”被譯為“Moutai”。一些歷史名人的英文拼寫方式也采用了威妥瑪拼音。此前中山大學被網友調侃為“雙鴨山大學”,就是因為其英文翻譯沿用了韋氏拼音的翻譯,全稱為“Sun Yat-sen U-niversity”。
可以發現,這種翻譯結果有時并不貼切漢語拼音。任職于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張勇先就曾在《漢語拼音使用亟待規范化》的文章中指出,1958年《漢語拼音方案》的頒布是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一個歷史性的轉折。聯合國于1979年通過決議,決定以漢語拼音取代威氏拼音。張勇先認為,漢語拼音比當時國際上流行的威氏拼音更具科學性,能更準確地反映普通話的發音。
然而,由于歷史上使用廣泛,一小部分威氏拼音現在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。比如河海大學的英文翻譯“Hohai University”就是沿用了這種翻譯方法。
音譯為“Gulou”意譯“Drum Tower”
記者查閱資料,發現按照這種翻譯方法,“麒麟”確實是翻譯為“Chilin”,“鼓樓”的翻譯則為“Ku-lou”,并不是“GOULOU”。
記者向高中就去英國念書、碩士畢業于倫敦大學的朋友王亦男求證,她表示自己也是第一次聽說把“鼓樓”翻譯成“GOULOU”,“地名一般還是可以直接按照拼音來翻譯的。”
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董曉波認為這種翻譯是錯誤的,“一般翻譯的爭論點往往是音譯還是意譯兩種。鼓樓音譯為‘Gu-lou’,漢語拼音便于交際;意譯為‘Drum Tower’,有利于保留文化特色。‘Goulou’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多打了一個字母。”
7月14日,地鐵指揮部網絡發言人針對網友的反映,做出了回應:“鼓樓的英文站名應為‘GU-LOU’,鼓樓站已經對全部標貼做了巡視排查,目前有誤標貼已全部整張更換完畢。”
發現問題的網友此前還提議:“整改時要整塊更換,不要采取局部貼紙的方式。局部貼紙不僅影響了美觀,而且易被好奇乘客揭下引發歧義。”地鐵指揮部網絡發言人回復稱,對于該建議會考慮,以逐步完善地鐵站標識。
為了證實指揮部的回應,記者特意到鼓樓站進行了走訪。在鼓樓站6個出入口,記者發現網友圖片中的錯誤已經不見,鼓樓的英文標識統一成了“GULOU”。不僅如此,4號線的英文標識也換成了“Line 4”(4號線)。
杭州中譯翻譯有限公司客戶服務熱線:0571-88272987 | 杭州中譯翻譯有限公司服務質量監督/投訴郵箱:122137685@qq.com